“我們並非活在最好的時代,也不活在最壞的時代,我們活在一個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是的年代。” —— 那天晴《孤島少年的盛夏紀事》
閱讀小說直到某一頁某一行,觸電似的想起友人曾經在多年前,引用這一句形容我們身處的時代。
去年買《孤》這一本書正在蕉賴家具商場內的清倉書展里,身邊是相識多年的哥們四十五弟,書展展示桌上擺滿琳瑯的書籍,如工整的海上看見選購的愛書者來回過渡。當天逛書店的細節目前逐漸模糊,忘了在哪個角落發現書脊上的天空藍和出版社標誌,但很清楚記得,後來我擺烏龍搞錯當天原來不必在補習班代課,兩人前往另一家商場的書店裡碰碰運氣,看是否找得到在店內打工的朋友。
替自己找到閱讀這本小說的動力,其實源自於哈曼在社交網站的推薦。據他所言,該小說對於目前他大學身份帶來好些思想衝擊(或許讓念社會系的他來讀更能激發思維?),順道也告訴我不妨讀一讀。
小說的最後,力升和一般的上班族一樣走進社會,無處可逃。(看,極度諷刺的是力升這名字,和悲觀主義的男主角多麼不搭調。)
小說中上演的,不乏大馬過去頻頻掀起政治風波的情節,藉著力升的死黨 —— 杰的口中清楚敘述著一切憤慨、民怨及不滿,像小說世界李憤怒的集合體。凡讀過《孤》的讀者定能對大馬過去的政治有基本認識,因參與華文學會的緣故,曾對社團遇上政治瓜葛的事件略有所聞,如今烈火莫熄居然也進行到二點零的地步,不斷承受壓迫之下的我們愈發感覺無力,更多時候只能獨善其身,只能為自己設身處地,抓住僅有的小小期望成為信念,像浮萍那樣遊走生活。
妳偶會提起哲學家莎樂塞在《選擇的暴政》里的 Big Others 以示自己無奈,不由自主的時刻遠多於自己的意志。雖然抗爭不時出現,但很快便被善忘淹沒並且平復(實際上連反抗也得要顧及自身安全利益而思前想後),最終都淪落成為隨波逐流的一份子。仿佛我們終將要長大成那種自己在過去憎惡的大人,被世事與時間強大的撕裂而歸順其下。杰的父親便是最好的例子,年華老去,當年滿腔熱血即使受牢獄之苦也在所不惜的抗爭者已不復再。
早前跟著學姐去聽了張曼娟的講座與分享會,曼娟老師最教人印象深刻的話莫過於那句:【你可以失去愛,但不能失去愛的能力。】然後,她談到敢於為自我而出發的新鮮觀點,慢慢切入愛情,切入夢想,切入自己貼近的生活。和之前讀過《孤》的相較之下,不免產生強烈矛盾,由開端到結尾一一出現的女孩,力升由朋友關係開始和儀的故事,儀在力升輕描淡寫的出現,卻成為他難以抹去的痕跡,直到後來認識的女孩,力升對愛情的期待因芊的意外而迅速崩壞,以致心上出現了一個填補不了洞口。
友人發牢騷說究竟是哪個傢伙說戀愛在大學是必修學分的,看見偶爾出現在感情上週旋的人們,心底自然會羨慕,同時也覺得一段感情的開始需要憑借多少分量的勇氣和幸運。
我在給檸檬貓回信里寫到之前她提及高中畢業後的難處,比如感同身受的進入他人世界之難。許多時候大家很講究說話及性格行為的頻率,合則聚不合則散,已經沒人能再讀懂你的弦外之音,因此多數時刻要獨自一人走過。
像小實之前就在說的,失去環境庇護的我們雖是獲得更多自由,越來越多無所謂越來越少人情味,但社會并不可能有倒退回過去大好年代的奇跡。所以不得不再次認命,落得上癮般需要故人與回憶賴以支撐的下場。
學姐在講座會結束以後,突然間告訴我自己經歷過的小事。提醒了我要作出適當的抉擇,避免自己輪迴在擦肩而過的惆悵里,介懷既然無濟於事不如就此鬆手。
後記:
生死有命,上天一早便註定了結局。
我記起那時阿婆過世,喪禮的第二天午後,負責安排葬禮的殯儀館老闆娘談起自己的工作內容。每一年總有這麼幾個季度會有很多人離世,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竟有連續幾單生意,逝者的死因是相同的。
近來馬航班機發生的空難惹來一番熱烈討論,網絡輿論的恐怖令人咋舌。縱使力量是微不足道,我安靜的祈禱,沉默是金。
深夜洶湧而來的心情透過手指慢慢轉化成文字,不知不覺已經接近黎明。這樣的我,還是想要奮不顧身去揮霍。
珍惜當下,是最好的活著。
最近发生的事情很多,珍惜当下。
回覆刪除無論怎樣,都要學著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活著。
回覆刪除这些日子太多负面事儿,正能量偏低如微弱烛光。
回覆刪除看着那残烛试图光明四周的决心还在燃烧着自己硬撑。不惧牺牲。
脑袋里隐约听见一声音:撑着,还不是时候倒塌。 ~~xXGodLightXx
好朋友,
当希望与信念仍然存在心底,还是期盼来日或许实现。
挥霍青春也是成长长大成熟的日子让日后能够消费其见闻知识。
浚。
學姐說了什麼啊?忘了!
回覆刪除學姐說,人以群分乃是人之常情,特別是在話題頻率越來越窄的環境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