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偉倫
出版社:紅蜻蜓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 年 6 月
紅蜻蜓出版社經營十幾年,向來以【兒童及少年文學】作為主打,希望藉此提高該年齡層的閱讀風氣。當中不乏本地 90 后所熟悉的《十月》、《純純的守護神》等等,除了打從一開始便推出小說的作者徐友彬和鄧秀茵,出版社亦透過舉辦紅蜻蜓少年小說獎發掘更多的寫手,並將得獎作品付梓出版,長時間累積下來,出版社于本土兒童與少年讀本上奠定了一定的根基。十幾年以後,或許是出版社對於開發更廣年齡層讀者市場的考量,黑螞蟻系列得以面世。該系列主要以【螞蟻以氣味辨認方向,人靠閱讀找到同類】的概念出發,希望能以生活的片段作為切入點,和同在本地生活的讀者分享彼此都熟悉的生活細節。
作者李偉倫于 95 年生,出身平面設計系,據聞為該系列,包括作者本人作品在內的兩本書,還有許書簡《這世界才開始》進行內頁設計,清晰且工整,有畫廊中陳列畫作之感,可見其用心。《昨日之島》內更是加入了作者個人的攝影作品,若有關注該作者的攝影作品,不難發現書中照片都以黑白照、低對比及高亮調色為主,使得讀者翻閱該書期間呈現出一種清新的感覺,輔以其相呼應的一小段文字,將作者原本零散的情緒與思路相結合,穩定的同時也引申出更多的想象。拍攝照片的構圖和意境固然是好,但照片在書中比重蠻多沒有配上文字著實有些可惜,應該加以善用,寫成圖文,藉此能夠引人入勝。
書中篇章分為兩輯,第一輯【抽屜裡的海】,主要書寫作者十七歲前後的生活片段,篇幅較長,有校園、有日常、也有關於夢境和想象,仔細留意篇章的時間軸,不難看出作者從中學畢業(《過去式》、《這是你告別的方式》)開始說起,循序漸進到就讀學院的時候,然後再由學院畢業(《完成》、《Misty》)。書名的英文標題和《昨日之島》有些不同,用了《After 17》,剛好和陳綺貞的一首歌同名,訴說的也是十七歲至二十歲這一成長的轉折點 —— 準備一點點拋下年少氣盛但又有些不捨,剛要踏進那個每個人的性格逐漸鮮明的群體社會有些膽怯。而輯二的【時光塵埃】是篇幅較短的隨筆,作品如《適合》、《對話I》、《對話II》、《敏感》等等,多是簡單的一個想法、某刻油然而生的情緒,加上拍攝的照片便是一扇窺見作者內心的窗,但正因為每一篇只是一扇窗,因此窺見的風景也不多。
字裡行間乍看都說著作者的個人經歷,與我毫不相關卻莫名的似曾相似,不痛不癢又仿佛潛意識裡的共同呢喃,讓有共鳴的讀者從中得到一絲【被人理解】的安慰。整體而言作者在作品中容易傾向朦朧意象的書寫,比如《影子》和《蒸發》,描寫之事好像瑣瑣碎碎、無感但作者對那些其實是在乎的。當中很多沒有答案的自我叩問,但顯然作者都渴求能夠從某句話某個人身上找到答案。整本書閱畢,也許因為我自己是部落客的關係,合上書以後回想篇章的文體,還真挺像部落格文章合輯的,期待作者日後能更扎實的寫出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C 說,會不會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其實是被某種更有智慧的生物所研發出來的程式?就像 《模擬人生》那樣的遊戲,他們替每個人設定構成角色的基本條件:性格、外貌、喜好,然後放入一個被編排好的虛擬世界里,看我們遵循他們的設定出生、長大。我們是像被困在雪花球裡小人般的存在,他們穿起科學家的白色布袍在外觀察研究,把我們的行為變化等的資料詳細記錄存檔,在我們睡覺時灌輸知識與想法。我們看似擁有自己的思想,但這份“由我們自己主宰思想”的觀念卻也是他們特意製造出來的錯覺,是一連串隨時隨地都在編寫的指令代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我無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辯解,
因為我自己即是我自己的阻礙。
噢,言語。別錯怪我借用了沉重的字眼,
卻又勞心費神地使它們看似輕鬆。
—— 辛波絲卡《在一顆小星星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