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柏霖
出版:潘柏霖
出版年份:2015 年 11 月
認識《1993》的經過其實很簡單,得知潘柏霖這位寫詩人都多虧《晚安詩》面子書專頁的介紹,後來在動態時報裡頭發現了潘柏霖《1993》增訂版的貼文,先是見詩集名稱與自己的出生年份相同,讀上一兩首詩作后甚是喜歡,於是托朋友買了來。直到將詩集閱畢,才知道與作者同齡。潘柏霖是相當年輕的詩人,作品多出于詩版 PTT,目前已出版第二本詩集《我討厭我自己》。
先從封面開始,與作者合作出版詩集的設計師 Paji 替封面畫上了一具骷髏,並且將詩作標題以人身上各個骨頭作為曲、直線條,拼湊出【一九九三】的數字。若讀到詩集最後的後記,作者其實提及過自己為詩集命名的想法:“ 製作詩集的過程反復思索詩集名稱卻始終未有貼合之感,最終以我的出生年份定名,才終於感到魔術方塊被抵消的快感。” 再看增訂版內頁的手寫文字(批註)說道:讀詩是要脫光的。結合這一些意象、隱喻,整本詩集或許想要傳達作者與讀者在讀詩期間,那種拋卻身份、性別等諸多拘束,企圖達成深層且一些共通的意識交流。
縱觀《1993》的詩作,其實都導向一個最終的命題,都與探尋自己生而為人有關,藉著這個命題延伸,作品如《歧視》、《異男忘》、《走失的孩子》、《救救孩子》透露出作者對世上被排擠、歸納到邊緣的群體的關懷;而《機器人》、《複製人》則像是某種以物擬人的手法,採用陌生化的方式,以這些【人形態】的媒介探討人之本性:你以為健康/是自己的/直到有人拿走你的腎臟/說他想喝更多的水/讓血管比別人乾淨些,看前面的五句,可以聯想出當【複製人】產生了自我意識,卻又遭到製造他們的複製者剝奪一切的狀況,間接的反映人的私慾和利己心態。
作者寫下充滿悖論的情詩,以【在這裡】和【不在這裡】、【請喜歡我】和【我不想從你】營造人與人的交流和互相需要,並且用他們談愛。作品《這也許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寫到:愛你的時候也沒有真的/那麼神聖的原因/只是因為寂寞的時候/有條橋出現了/而你剛好就在那裡。又或者像《請教我如何閱讀一首詩》寫:我並不想要抵達哪裡/只要你在這裡/我需要你/你是我的金魚。表面的詩句底下是遮掩不住的潛台詞,其中一篇《潛台詞》幾乎是當中最隱隱若現欲拒還迎的代表作,言簡意賅,直截明了又中不失詩意。
上述例子提及許多語言意義上的對立,帶著這樣的觀點繼續閱讀詩集,詩裡頭出現了更多的反諷手法,試圖向讀者解構各種我們被灌輸【生而為人】的觀念、責任的道德綁架和情緒綁架。像是《關燈》、《你是不會當人嗎》、《惡意》、《我不需要勵志書刊來教我怎麼愛自己》,不斷地質疑現實中固有的價值觀,也重複的在字裡行間思考【成為更好的人】。這個命題有兩個面向:一、如何成為更好的人;二、為何成為更好的人,然而讀到《二十自述》:只是把自己拆解/又組回/又打開/才發現一直以來/我都缺少某些零件/才終於慶幸/不需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了,顯然詩人是更傾向於後者的。
增訂版的另一特色在於,詩集中手寫批註的黑色與藍色文字,像是另兩位第三者在介入讀者解讀的樣子,而翻看後面的版權頁,會發現【手寫】那一欄寫著【藥頭】和【毒蟲】兩個奇怪的名字,也可以將這兩位第三者想象成作者的分身正在對話,并發生碰撞(是為一種發生關係的投射)。說回後記的一句批註,上面寫道:作者希望這本增訂的詩集,能夠與讀者發生關係,也顯示作者自身的渴望被理解。當然這樣的做法有利有弊,好處在於,當一些批註出現,它能夠協助讀者聯想,提供他們一個理解詩的面向,有些文字還蠻令人會心一笑,但換句話說,這種方式也同時限制著詩人與詩讀者的互動,在詩的留白處多添幾筆,減少了詩里無字勝有字的氛圍。
不過作為讀者會有如此掙扎,也並不影響詩人以此方式製作增訂版吧,宣傳文告中像有心預購者表示:
“如果你已經有《1993》了,不要買,增訂只會讓你失望。或許,真的沒有必要追究怎樣才是更好的詩集了。
如果你覺得書太貴,就不要買,反正你看了,也只會失望。
這是一本沒什麼的詩集的增訂版,急著買,你真的只會失望。”
P/S:脫去書衣,關上燈,白色封面的《1993》標題下,亮著【請喜歡我】四個字呢。難怪閱讀規則會說讀詩是要脫光的:是【脫光】書衣,還要【脫】離【光】線,是作者想要暗中和你袒裎相見啊。
關於愛情這件事情
也沒有真的那麼迷幻的原因
只是因為我走
剛好就走到了這裡
愛你的時候也沒有真的
那麼神聖的原因
只是因為寂寞的時候
有條橋出現了
而你剛好就在那裡
悲傷的時候好像也想不起來
那麼崇高的原因
只是因為需要你的時候
你並不在這裡
快樂的時候也不曾有過
太偉大的劇情
只是因為我知道當我走過去
你就會在那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我無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辯解,
因為我自己即是我自己的阻礙。
噢,言語。別錯怪我借用了沉重的字眼,
卻又勞心費神地使它們看似輕鬆。
—— 辛波絲卡《在一顆小星星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