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維斯拉瓦 · 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
譯者:陳黎 · 張芬齡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年份:2011年4月7日
辛波絲卡是一九九六年諾貝爾文學獎一個重要的名字,一個波蘭國內眾周所知且備受歡迎敬重的的女詩人,辛波絲卡于大學時期修讀波蘭語、波蘭文學以及社會學,著詩逾四百首。詩作雖是以波蘭文書寫,卻因其寫詩手法簡潔深刻,結構和內容嚴謹仍保有不少巧思,故有人稱【詩界的莫扎特】,之後詩集更被譯成英語、德語、意大利文等等版本。
辛波絲卡的詩作集幽默、嘲諷、嚴肅、悲憫、智慧……種種元素與一身,當然練就如此亦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早期詩作就因為國情轉變而導致當代文學偏向為社政發聲,淪為渲染政治的工具,或許也因為這樣的契機,讓辛波絲卡在後期的詩里摒棄以往《存活的理由》為政治效勞的產物,極力追尋自己的聲音並且從中突破,繼而在接下來陸續出版的作品中,不難發現她對詩的主題進行了深度的挖掘,才得以在讀者面前神乎其技的,為我們攤開詩裡面前所未有,更廣泛、多層次、多方位的視野。
《三個最奇怪的詞》即是辛波絲卡詩作當中【簡潔深刻】的代表作。“ 當我說【寂靜】這個詞,我打破了它 ”,遣詞用句上很明顯的是簡潔的,然而針對詩中的三個詞 “ 未來、寂靜、無 ”,究其本質,辛波絲卡對那樣奇怪邏輯的質疑,不禁教你覺得“ 似乎也不無道理嘛… ”。短短三句便強而有力的呼應主題,是為巧思,讓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的作品如《與石頭交談》、《植物的沉默》、《在眾生中》,辛波絲卡則展現了【放棄人類為萬物之靈的思維】,反而在詩中企圖以自己代入自然界的生物與非生物中,嘗試用卑微的視角觀看世間眾生,試想自己可能只是一隻飛鳥或一隻昆蟲,為自己得以成為一個人抱著一種僥倖與感激的態度,對世間萬物的興衰表示尊重,慈悲為懷,與佛教“眾生皆有靈性”有些許契合之處,比一般【情感投射】更高一籌。總的來說,辛波絲卡在詩中致力于打破自我原有的寫詩風格,也用詩作打破世人對這個世界慣有的刻板認知,為讀者挑出新的觀點 —— 其實要理解世界還有許多可能的方式,換個角度來說也是與創作者共勉的提醒。
在這一本詩選里包含作者各個階段所寫出的作品,還有很多留待讀者去發覺她詩的好玩有趣的部分,比方說辛波絲卡抒寫愛情的作品《一見鐘情》,若不是辛波絲卡這一首詩,就沒有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了。下面為大家分享:
《一見鐘情》辛波絲卡
他們兩人都相信
是一股突發的熱情讓他倆交會。
這樣的篤定是美麗的,
但變化無常更是美麗。
既然從未見過面,所以他們確定
彼此並無任何瓜葛。
但是聽聽自街道、樓梯、走廊傳出的話語——
他倆或許擦肩而過一百萬次了吧?
我想問他們
是否記不得了——
在旋轉門
面對面那一刻?
或者在人群中喃喃說出的「對不起」?
或者在聽筒截獲的唐突的「打錯了」?
然而我早知他們的答案。
是的,他們記不得了。
他們會感到詫異,倘若得知
緣分已玩弄他們
多年。
尚未完全做好
成為他們命運的準備,
緣分將他們推近,驅離,
憋住笑聲
阻擋他們的去路,
然後閃到一邊。
有一些跡象和信號存在,
即使他們尚無法解讀。
也許在三年前
或者就在上個星期二
有某片葉子飄舞於
肩與肩之間?
有東西掉了又撿了起來?
天曉得,也許是那個
消失於童年灌木叢中的球?
還有事前已被觸摸
層層覆蓋的
門把和門鈴。
檢查完畢後並排放置的手提箱。
有一晚,也許同樣的夢,
到了早晨變得模糊。
每個開始
畢竟都只是續篇,
而充滿情節的書本
總是從一半開始看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我無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辯解,
因為我自己即是我自己的阻礙。
噢,言語。別錯怪我借用了沉重的字眼,
卻又勞心費神地使它們看似輕鬆。
—— 辛波絲卡《在一顆小星星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