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偉航
出版社:寶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 年 10 月
人渣文本,除了作為書名使用外,也是作者本人的筆名兼部落格標題。至於為何一個輔大哲學博士使用【人渣】一詞,我們大可從作者開設的部落格窺見一二。在《對我來說,倫理學是什麼。》一文中,作者向讀者簡略介紹倫理學的分類,即:后設倫理學、規範倫理學、應用倫理學以及描述倫理學。一般正規的倫理學授課都會由後設倫理學進行至描述倫理學,作者本人主張透過【描述倫理學】,對某些議題進行深入的田園調查,從而歸納並且得出總結,再進入【規範倫理學】及【後設倫理學】這一些透過田調無法觸及的研究與思考方法,探討社會議題底層更龐大的價值觀。每當遭到後設與規範倫理學學者挑戰,作者也能使用其豐厚的田調結果加以論述表達立場。因此,作者也常在網路、專欄上與許多人士掀起一陣激辯,大可視為【罵戰】。
文末,作者說到:【知道這個 Blog 為什麼叫「人渣文本」嗎?為什麼不是叫「我愛倫理學」、「倫理學小空間」、「推廣倫理學小站」、「倫理學也可以很簡單」、「道德草屋」、「深夜的倫理食堂」?多想三秒鐘,人生可以少一件蠢事。】揚言想要挑戰他本人以前,請搬出相對的研究成果,言論看似狂妄自大,卻又如此中肯的將現實陳設在讀者面前,呼應彼得·巴里在《理論入門:文學與文化理論導論》中對后結構主義的看法:現實就是文本。人渣,大概是一種作者對於自己如此大膽批判的自嘲。
該書是作者為大眾讀者所挑選的部落格文章合集,主要透過輕鬆易懂的文字,和各種貼近現實生活的例子,藉此讓讀者在閱讀期間獲得共鳴。大約 2013 年,作者周偉航于自己部落格所發表的《大學生不要當的 10 種人》(原標題為《大學生應該避免的事》),講述自己在大學授課時所觀察到不同類型的大學生,因此獲得網民熱烈迴響及討論。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空白人】的描述:書沒讀到,玩也沒玩到,朋友沒交到,電動沒打到,什麼都沒幹、什麼都不知道、不清楚的學生。打電動也好歹試試打出個名堂,以此勸勉大學生多嘗試不同方面的活動,並且進行有目標的探索。
就整體而言,《人渣文本》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有幾點:一、不要輕易相信舊社會嘗試套用在你身上的價值觀;二、找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和定位;三、提供中學畢業生、大學生及邁入社會的新鮮人一些處世心態的建議。序章當中,作者即刻對於舊社會加諸時下年輕人身上的價值觀進行了嚴厲批判,指出當前社會仍然被舊有的老人們(這裡意指長輩)所局限、控制。對於上述議題,作者引用了雞排妹作為藝人的行為舉止,繼 2012 年代言雞排店以後迅速走紅的鄭家純,自此以後,面對公共議題更比其他藝人更加大膽發言。過程中常常被指出言不遜、矯情做作,2016 年因甚少出席通告沉寂下來后,2017 年轉戰網絡直播平台,在媒體事業中繼續馳聘。
從這樣一個現實例子看,作者指出如今身處社會的年輕一代,常常被長輩灌輸只要低調樸實、做個勤奮努力的乖孩子,終有一天可以有機會展露拳腳。然而,如今爭著凸顯個人特質的【露出時代】里,低調的在隊伍中默默努力排隊已經顯得遜色許多。作者或許希望表達,投機份子未必就是種不好的現象,他們縱使暴起暴落,乍看下反而更符合社會中適者生存的法則。遵循上一代在隊伍中乖乖排隊的其實並沒有什麼問題,看著這些搶著出風頭的人而感到眼紅,認為【沒有付出相對努力打算一勞永逸的人】是錯的,不過是因為社會所建構的道德標準得出的判斷。那些被你稱為投機分子的人在吃香喝辣了,而你只在原地埋怨他們插隊而已。
當然,作者在書中更希望鼓吹的是年輕一代應該抓緊時間,找出自己的與眾不同的專長,先卡位再定位,定義自己的成功和充實,為自己的生命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意義。第二章,作者以熱血為主題開始進行討論,或許是因為當代年輕一輩尚有衝勁。以日本甲子園這個棒球夢想的集中地為例子,作者講述了三種不同的熱血:第一種由黑暗向上攀爬至達到希望的熱血、第二種由天堂掉入谷底卻努力撐著的熱血、還有第三種屬於大多數人的,曾為著某件事努力而沒有被看到的熱血,沒有前面兩者傳奇一般的勵志故事,只有自己知道且珍惜,卻是真真切切的熱血。雖然講述熱血和作者想要表達的訊息關聯不大,可是不知不覺間能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將所謂的各種議題進行討論前,讓閱讀氛圍也變得輕鬆。
總的來說,無論你是正在面臨選系困難的中學生,還是已經洗頭洗了一半的大學生,甚至是剛剛畢業求職的畢業生,本書提供了許多具有啟發性的思考觀點。閱讀本書無需認同所有作者的觀點,畢竟書中只進行討論,結尾也沒有太絕對的結論,多是一種開放式問題。閱讀之後,更需要讀者自行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作者自身允許開放批評的空間,文中亦有重申:這本書只給了很粗淺的建議,你可以參考,但別當聖經。
在此誠意推薦《人渣文本》,一本讓你不覺得像在聊哲學的輕鬆讀物。
*******************【節錄 61 頁:內在善的幸福感】*******************
第三,你會知道事情的成敗並非操之在我。
許多事搞了半天都看不出結果好壞,甚至連結果也沒有。
小時候讀書,就是【有過】或【沒過】,做事,就是【有用】或【沒用】。隨著書越來越厚,事越來越多,你會發現有太多的事根本不會有結果。或許在很遠的未來會知道一些什麼,但現下就是沒法預測。
人生充滿不確定性,開始時以為百分之百可以確定的事,其結果的穩定度往往和大樂透差不多。
讀書是這樣,工作是這樣,甚至吃碗麵也是這樣,你會越來越保守,不確定這碗麵吃下去是會飽還是會落賽。所以,就像買樂透一樣,吃得開心就好。
成年的你,或許很努力,但直接的回報會越來越小,你只能學著注視自己的努力,以努力程度來評價自己。
你會發現看著自己【努力】時,會得到一些很奇怪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別人不會懂的那種。
去秘境車站拍火車、翻查古書找到一個註解、發現童年回憶中的那個轉角路口,或是在裊裊薰煙中忽然想起逝去親人的味道,都是這種價值。
這並非阿 Q 自爽,而是種真正能帶來幸福的價值,就是我前面提過的【內在善】。這是內在於活動之中的一種【善】(好處、價值),只有投入其中的人才能掌握。
如果你某天開始發現這種清清淡淡的幸福感,那就算是成人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我無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辯解,
因為我自己即是我自己的阻礙。
噢,言語。別錯怪我借用了沉重的字眼,
卻又勞心費神地使它們看似輕鬆。
—— 辛波絲卡《在一顆小星星底下》